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价值、困境与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姜永志, 白晓丽, 乌云特娜, 等. 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价值、困境与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1): 98-10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1.012
引用本文: 姜永志, 白晓丽, 乌云特娜, 等. 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价值、困境与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1): 98-10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1.012
Yongzhi JIANG, Xiaoli BAI, Yuntena WU, et al.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alue, Dilemma and Path[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6(1): 98-10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1.012
Citation: Yongzhi JIANG, Xiaoli BAI, Yuntena WU, et al.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alue, Dilemma and Path[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6(1): 98-10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1.012

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价值、困境与路径

  •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俄蒙民族教育智库建设”(BMA170035),项目负责人:乌云特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姜永志, 教育学博士,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副教授;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民族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基地, 研究员 .

    通讯作者: 乌云特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B844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alue, Dilemma and Path

  • 摘要: 心理学智库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中,要明确心理学服务国家社会发展战略、心理学的社会治理和心理学的社会服务价值定位。要正视心理学智库建设中面临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困境。基于心理学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大投入促进心理学科均衡全面发展、结对子帮扶助推跨学科综合人才培养、开展协作联动与打造心理学大数据库、加强心理学知识传播与科研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开展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提升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促进国民健康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 加载中
  • [1] 傅小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人民论坛, 2017(S2):12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tfz201810029
    [2] 王光荣.心理学与诺贝尔科学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5):186-19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zsfdxxb-rwsh201805024
    [3] 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10-1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zlt-gbwz201507007
    [4] 谭旭运, 张若玉, 董洪杰, 等.青年人获得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 2018(10):49-57.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qnyj201810007
    [5] 申国昌, 程功群.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角色定位及建设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6):85-9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dsfdxxb-jykxb201806009
    [6] 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18(1):1-1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lxdt201801001
    [7] 蓝刚, 蒲瑶.社会情绪语境下微政治的结构与价值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2):194-200.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ahsfdxxb-rwsh201602008
    [8] 俞国良, 王浩.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变迁影响社会舆论引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97-10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yndxxb-zxshkxb201504011
    [9] 姜永志.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J].心理科学进展, 2014(2):348-35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lxdt201402016
    [10] 高振昕.唯"SCI"论可以休矣[J].耐火材料, 2018(6):416.
    [11] 潘锋.中国脑计划开启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新征程——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J].中国医药导报, 2018(22):1-3.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yycyzx201822001
    [12] 吕小康.医患"获得感悖论"及其破局——兼论作为社会心理学议题的医患关系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76-86.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jsdxb-shkxb201901008
    [13] 陶信伟, 冯颖.社区教育在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 2018(6):568-569.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jkjy201806021
    [14] 戴培培.以社会信任重建消解现代人际隔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9):28-29.
    [15] 乐国安, 赖凯声.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1):1-1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zdxxb-jykxb201601001
    [16] 张大均, 陆星月, 程刚, 等.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91-97.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706011&flag=1
    [17] 李晶, 刘晖.旋转门: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18(7):53-57.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jwtyj201002003
    [18] 周洪宇, 付睿.美国大学教育智库共同体的特点及启示——以美国教育政策研究联盟(CPRE)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 2017(1):116-12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qjyzw201701012
    [19] LUBIENSKI C, BREWER T J, LONDE P G. Orchestrating policy ideas:philanthropies and think tanks in US education policy advocacy networks[J].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6(1):55-73.
    [20] 徐海玲, 王凤秋.美国高校教育智库建设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10):56-60.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ljgjyj201710013
    [21] 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14(1):104-12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dshkx20130903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13
  • HTML全文浏览数:  934
  • PDF下载数:  22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9-27
  • 刊出日期:  2020-01-01

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价值、困境与路径

    通讯作者: 乌云特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姜永志, 教育学博士,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副教授;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民族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基地, 研究员
  • 1.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 2.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 3.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民族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基地,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俄蒙民族教育智库建设”(BMA170035),项目负责人:乌云特娜

摘要: 心理学智库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中,要明确心理学服务国家社会发展战略、心理学的社会治理和心理学的社会服务价值定位。要正视心理学智库建设中面临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困境。基于心理学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大投入促进心理学科均衡全面发展、结对子帮扶助推跨学科综合人才培养、开展协作联动与打造心理学大数据库、加强心理学知识传播与科研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开展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提升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促进国民健康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English Abstract

  • 心理学作为人类探索自身的一门学科,它致力于探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它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基础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果对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截至2017年,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获得7次诺贝尔奖,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基础领域,莫索尔夫妇因揭示了人类大脑如何创造出周围的空间地图并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导向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获。在社会生活的应用领域,卡尼曼因揭示了人类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出判断和决策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泰勒因揭示了人类经济行为中的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缺失如何影响决策行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可见,心理学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学社会服务的价值已经成为推动心理科学发展的重要驱力。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由社会快速变革与发展引发的社会信任问题、社会心态问题、身心健康问题、心理疾病问题等,都亟需心理学发挥好社会服务的职能[3]。心理学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出发,基于心理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在培育民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及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4]

    近年来智库建设在我国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力,它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战略研究、资政建言、理论创新、实践引领、人才培养、数据储备、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等重要决策和引导作用[5],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心理学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需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响应国家着力打造一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战略需求,以及发挥心理学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社会心理服务职能,我国心理学家致力于建设一批能够应对我国现实重大社会心理问题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心理学智库。2013年以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和中国心理学会合作,分别在2013年、2015年和2019年三次联合主办“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高层论坛,围绕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心理学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学与健康中国建设、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心理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这是我国心理学者致力于整合国内国际心理学优势资源,以社会现实中的社会心理问题为突破口,回应国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要社会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学学科间和跨学科间联合攻关的重大举措。那么,基于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社会心理问题,建立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这对中国心理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有必要对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一是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的价值定位是什么?这是解决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的问题;二是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是解决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存在的障碍问题;三是从何种路径或视角开展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这是解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的问题。通过回应上述三个问题,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提供发展思路,促进心理学智库服务国家社会现实需求的战略任务。

  • 心理科学对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揭示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对国民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认识。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需要物质需求的满足也需要精神需求的满足,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提升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保障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此外,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也催生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或心理疾患,例如,流动性中的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家庭与婚姻和谐关系、和谐医患关系、社会信任体系建构、重大危机事件处理、退休与养老、特殊人群心理、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等。心理学在解决这些重大现实社会心理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至2018年,中国心理学家先后获批13项与国家社会发展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心理学类重大项目,例如,王建平的“基于全国调研数据的中国失独人群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研究”,蔡华俭的“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与心理变化”,王沛的“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及促进技术研究”,乐国安的“社会心理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研究”。这些对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均能有效对国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国家急需”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实现心理学服务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然而,对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衍生出的重大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还需要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开展联合协作攻关,将研究成果对外发布并使其对普通民众产生影响,同时还要上达到相关决策部门,实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这就需要基于国家需求建立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智库。因此,心理学智库建设应基于“研以致用、以用为贵”的发展思路,基于社会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明确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价值定位。

  • 社会治理从字面来理解,应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应对,通过一定的应对方式或解决路径能够给予解决,从而使社会能够持续和良性发展。从这个视角来看,需要社会治理的问题应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并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那么,社会治理的主体是谁,社会治理的对象又该是谁?有研究者指出社会治理存在多元主体,即社会治理是由政府公职人员、社会组织机构和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治理或管理能力(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律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普通民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水平共同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主体[6]。那么,社会出了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首先就要检查管理者、治理者是不是存在治理能力问题(如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其次还检查普通民众参与者是不是存在对社会或社会管理者的负面情绪和消极认知(如社会不公正感)。如果由于管理者和普通民众自身的问题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社会负性情绪增多、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抱怨、对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那么这就必须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治理工作,这就涉及治理谁的问题。社会治理的治理对象首先应该是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治理或管理能力和普通民众社会事务的参与水平及对社会事务的认知。除此之外,社会治理的对象还应包括由社会发展中衍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关的重大社会心理问题。从个体的心理问题来看,个体的社会认知(如消极刻板印象)、社会情绪(如怨气与抱怨)、社会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均应该成为社会治理的对象[7]。从群体心理问题来看,社会心态是群体心理的集中表现,在社会发展与变革中形成的社会认知的偏激、负性情绪的累积、社会行为的失范、世界观的迷茫,均会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发展和社会共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8]

    上述分析可知,社会治理中面对的诸多社会问题大多与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密切相关,因而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学科。2019年3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议,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心理学”的概念,并将其看作是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强调心理学要勇于跨越学科边界和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开展关乎人民根本需求的重大社会现实心理问题研究。那么,社会治理的“内生”心理学问题需要开展以人为中心的“由心而治”并实现“善治”的目标,这不能离开心理学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支撑作用[6]。心理科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从心理学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主流心理学都十分注重心理学的社会应用价值,从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开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都是围绕如何促进人类更好的生活服务。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类行为规律进行解释和预测、精神分析心理学致力于精神疾病的治疗、认知心理学致力于揭示人类大脑如何运作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9]。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诸多心理与行为问题亟须通过心理学的途径去探索、发现、解释和应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社会治理体系中通过加强心理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善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重大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逐步规范决策中的心理影响评估,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6]。由此可见,现实社会对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的需求与当前国家社会治理需求存在着耦合效应。心理学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在国家社会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心理学研究应关注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加强学科内与学科外的交流合作,发挥心理学智库咨政建言的作用,通过心理学研究来解决由人“心”衍生的社会问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实现社会的“善治”。因此,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应以应对国家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社会心理问题为目标,明确心理学智库建设服务社会治理需求的价值定位。

  •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与心理学智库建设的社会治理定位不同,社会服务首先解决的问题不是社会变革中对人们产生较大危害的社会现实问题,它强调的是如何更好地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如果社会治理的思路是发现社会变革中产生了重大危害性社会心理问题,并基于问题开展研究和提出解决对策,那么心理学的社会服务则是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展心理学研究并提出如何能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策略。所以,心理学的社会服务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为主要目标,并在提升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可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共享、推进社会共治的重要途径。

    我国已有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与基本思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与基本思路方面,俞国良在《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一文中[8],提出社会心理服务的概念,认为社会心理服务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态度(如民意)的描述,对社会认知(如偏见)的理解,对社会情绪(如心态)和社会影响(如社会舆论)的监测,对社会行为(如志愿者行为)的引导与控制,指出社会心理服务范围包括正确的社会态度服务、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客观的社会认知服务、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等,并从微观的个体心理、中观的人际心理和宏观的群体心理三个层次,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基于俞国良提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研究思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通过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咨询与服务;在实践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实际心理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一文中也指出[1],社会主义新时代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亟待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但当前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心理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研发投入不足;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短缺,供需缺口巨大且结构失衡等。现有研究对社会心理服务的阐述多以宏观理论探讨为主,具体的微观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服务的心理健康服务上。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心理学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重要问题亟须解决,尤其是基于社会心理需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直接关系心理服务的质量和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那么,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心理学家建立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通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能够从心理学视角满足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美好精神需要的渴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培育和促进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应以服务国家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明确心理学智库建设社会服务的价值定位。

  • 中国心理科学发展有过曲折坎坷的历史,中国心理学真正的黄金发展期应是改革开放以后的40年里,尤其是21世纪初至今发展尤为迅速,近年中国心理学实施了“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国内各心理学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重建、复系、新建等方式,组建起了改革开放后的一批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团队,并取得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心理学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从国家发展需求来看,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处在改革转型发展初期,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有限,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直到21世纪初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国家投入到心理学科建设的经费仍然十分有限。例如,从国家各级项目申报的学科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并没有给心理学留置一个专门的学科申报位置,心理学研究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一般会选择生命科学部下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申报,但这却阻挡了神经心理学研究之外的绝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研究者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一般会选择“社会学”来进行申报,或在教育学单列学科中选择“教育心理学”来申报,这无疑也限制了绝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领域申请基金项目。目前国家部级项目申报中只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有心理学学科门类。从心理学学科发展来看,尽管近年以来通过国家“千人计划”等人才项目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心理学科研工作者回国工作,但我国心理学学科建设与西方欧美心理学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心理学学科建设,在本科阶段设置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阶段(包括硕士与博士)设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专业,但从中国心理学各专业发展来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招生数量、研究者数量、科研成果数量等远高于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尤其是中国心理学研究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上还远远落后于其他两个专业,呈现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体积庞大、应用心理学发展孱弱、基础心理学正努力追赶国际前沿的一种局面,这也表明中国心理学学科间发展的极不平衡性。在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移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预示着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已经成为人民之需、国家之需。那么,心理学智库建设中面临的心理学科建设困境问题,也亟须国内心理学者共同谋划,在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学科基础上组建满足人民与国家需要的心理学智库。

  • 承前文所述,我国心理学学科设置在本科阶段主要设置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且主要以师范类教育为主,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心理学课程基础知识,并能将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应用到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又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学术研究生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专业,专业型硕士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心理学研究型人才,而专业型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论文要求、就业领域等均存在一定差异。博士研究生阶段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一致,此外博士研究生教育还包括教育博士等针对教育管理者的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心理学领域中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问题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综上可知,我国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师范类教育为主,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既包括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心理学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有限,就业率较低,毕业后能够从事心理学教育工作的人非常少;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就业主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为主要就业渠道,就业率相对较高,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和浪费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发展空间;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就业主要以高校教师为主,主要从事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近年来虽然随着我国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机构不断增加,研究的软硬件条件也在迅速改善中,在欧美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人数出现了持续增长,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的博士生数量和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心理学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总体数量仍然较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和适应国家与社会对心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截至2019年,我国拥有心理学本科专业点近400个,一级学科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84家、专业硕士点96家,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8家,其中每年招收各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总数仅为280人左右(实际毕业人数会更少),心理学研究高端人才严重缺失使心理学科的顶层设计缺失,学科内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只有几家心理学老牌强校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其他高校心理学科之间联系很少,这也使心理学研究很难产生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且对应用心理学的忽视也使心理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心理学的社会服务往往需要基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社会心理问题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这也使我们缺少这样的综合性人才,例如,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它需要诸如哲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开展联合研究;再如,人类的心智问题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问题,它需要诸如哲学、生物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数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开展联合研究。然而,现有心理学学科点的心理学人才培养缺少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一人兼具多学科知识的跨学科综合人才十分紧缺。综上可见,中国心理学智库建设在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这些面临的问题限制了心理学智库在相关社会治理领域中发挥战略研究、资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等重要决策和引导作用。

    ① 数据来自于201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所长在“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高层论坛所作题为《中国心理学会关于助推全国心理学科发展的倡议》的报告。

  • 协同创新是新型智库的重要特征,但目前我国心理学智库建设仍存在各自为政与协作联合不足的困境。与其他教育智库相比,心理学智库建设面临着更多的现实问题,其中主要突出的问题是各心理学学科单位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沟通,毗邻省域之间的心理学科之间交流匮乏。例如,从地域合作来讲,东北地区的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各学科点之间在学术研讨、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较少。从学科发展强弱来讲,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心理学发达地区与心理学欠发达地区间的沟通协作较少,心理学发达地区对心理学欠发达地区的指导不够,且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尤其是心理学发达地区的研究者对心理学欠发达地区研究者还存在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的态度,这也加剧了中国心理学基于地域或学科层次的分化。虽然近几年心理学发达地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心理学欠发达地区予以一定支持(如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但这种依靠国家政策扶持的支持仍然显得杯水车薪且过于脆弱。从整体来看,我国心理学智库建设仍表现出学科内部人才流动缺乏必要的协同性、内部各学科间缺乏必要的协同性、各研究机构间缺乏必要的协同性、国内心理学智库与国外心理学智库间缺乏必要的协同性、高校心理学智库与政府管理部门间缺乏必要的协同性的特点,这就导致心理学智库间整体协同攻关力不强,职能发挥渠道不通畅。因而,建立心理学智库间的协作共赢机制和拓展心理学智库服务职能发挥渠道,对积极推动心理学智库在国家战略需求上发挥影响具有积极作用。

  • 近年我国心理学的大众普及化较低的现状虽然有所改观,但心理学智库研究成果如何直接对大众产生影响,又如何将研究成果上达相关政策制定部门,从而间接对大众产生影响,始终是阻碍心理学研究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障碍。心理学智库提供的智力支持只有通过相关渠道传达给需求者,并将智力成果转化为相关政策才能摆脱“滞销”局面。我国现阶段心理学研究科研成果传播渠道比较单一。一方面,心理学科研成果主要通过心理学专业期刊发表,而国内心理学专业期刊数量十分有限,仅有《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10个左右专业期刊刊发心理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对普通民众仍然十分遥远,普通民众很少看专业期刊,而政府决策部门需要的是“短平快”式的咨询建议,而不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长篇大论”,这就导致心理学智库研究成果的“研究-发布-输出-转化”相对迟缓。从国内各专业期刊发表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内容渐渐形成了“学术八股”,实证研究多分为“问题提出、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与分析、结论”五部分,且研究中几乎从不附加基于研究结果的对策与建议部分,大多研究会在结论前整体宏观的谈一谈本研究的现实与理论价值等,相比于教育类实证研究大大降低了其操作性转化,而且普通民众对这类研究望而生畏和不知所云,这就导致心理学研究成果大多“尘封”在专业期刊而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之我国心理学智库与政府之间沟通、协调、报送和反馈机制的渠道不畅,导致大多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仅能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供专业学者阅读,而不能通过特定的渠道呈送相关政府机构的决策部门。此外,基于各种评定考核的要求,以及中国心理学国际化需要,近年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对SCI、SSCI趋之若鹜,考核唯SCI、SSCI的现象也使一些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到国外英文期刊,使我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检索渠道查阅国内研究者发表在国外刊物的成果[10],致使原本就成果转化较低的心理学研究雪上加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们对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

  • 一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决定了一个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首先要回答中国人的问题,解决中国社会中的心理问题,就需要进行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并用其指导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使心理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匮乏,如国家、省区和学校对心理学科的重视不够,对心理学实验室的投入十分有限,甚至一些心理学科点缺乏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场所,这使心理学基础研究缺少必要的实验条件。尽管近年随着“中国脑计划”的开展,国家对有心理学参与的项目给予适当资金倾斜,“中国脑计划”对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11],这对心理学相对发达地区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具有助推作用,而对心理学欠发达地区的影响甚微。因此,相关部门在向心理学重要平台和重要实验室倾斜的同时,也要统筹考虑全国各省区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投入和学科布局,在资金、学科、人员、业务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此外,中国心理学还应在夯实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构建心理学应用体系,打造心理学完整创新价值链。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个体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的改变和规律探索研究刚刚起步,人口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系统研究亟待开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信任危机、医患关系、社会心态、特殊人群心理等社会心理问题,都需要追本溯源加以解决[12-14]。例如,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开展了重大灾难性事件心理应激评估研究,研发了国内首套创伤应激相关心理问题综合诊断评估系统,采集多指标数据,为灾后人群大规模快速筛查、诊断与监测提供解决方案,发起并成立全国心理援助联盟,推动将心理援助纳入国家灾后救援体系中,提升和推动了心理援助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社会变革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多变,各地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发现东南沿海和京津地区民众的积极社会情绪较少而消极社会情绪偏多,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民众的积极社会情绪较多而消极社会情绪偏少,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区差异追根溯源,寻求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治理[15]。因而,加大对心理学科的投入和促进心理学科全面均衡发展是新时期提高心理学智库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社会现实问题往往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大多需要借助跨学科联合攻关才能完成,例如,新时期创新能力的提升、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社会心态的优化、社会信任危机的治理、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等问题[16]。当前我国心理学智库建设内部缺乏跨学科与综合性人才的现状,不但限制了心理学智库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而且也阻碍了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的人才培养,使心理学智库建设的水平和质量难以提高,与国际高端智库间仍存在巨大差距。美国高端智库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旋转门”机制值得我国心理学智库借鉴,例如,美国国际高端教育智库胡佛研究所,通过“内部旋转门”与斯坦福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聚集了斯坦福大学各学科高端人才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形成了稳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胡佛研究所还通过“外部旋转门”机制,与美国政商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同时也使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共同参与到智库建设中来,这直接促进了智库成果的转化和应用[17]

    除了借鉴国外相关高端智库的经验开展智库建设之外,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例如,中国社会的事业编制与公务员编制间不能随意流动、高校间人员流动限制(如一位高校教师不能同时为另一所高校或机构提供有偿服务),这些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流动,不利于心理学跨学科综合人才的培养。2019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高层论坛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提出强弱结对子提携方式(心理学系结对帮扶)的结对子帮扶策略,学科建设水平较高的心理学系/院/部,与需要扶植的心理学系进行结对互助,共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提升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傅小兰提出基于中国心理学会搭建平台,提供心理学科内部和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间开展交流合作,提升帮扶一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如基于教育部高校心理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学类赛事、设立心理学人才培养教改项目、设立心理学青年科研专项等。2019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响应中国心理学会关于助推全国心理学科发展的倡议,率先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签署心理学科一对一共建协议,这是我国新时代中国心理学科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尝试。此外,2019年11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也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心理学系间达成了帮扶协议。因而,通过借鉴国外高端智库建设的有益经验,并积极推动我国心理学科结对子帮扶倡议,对有效推动心理学跨学科综合人才培养和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具有重要价值。

  • 整合智库间的优势资源,打造高端智库联盟已经成为目前国际高端智库发展的必经之路[18]。中国心理学智库建设也应基于地缘临近、优势互补、人才汇聚、联合攻关等原则,在“结对子帮扶”倡议下,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心理学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间的沟通,吸纳国内知名高校,加入到关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社会心理问题的决策研究,如,联合开展心理学的环境治理、社会心态的优化、社会信任危机的治理、心理素质的提升等问题研究,提高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由于中国心理学起步发展晚、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点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开展心理学科间的协作联动还应基于各地区心理学发展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如,浙江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在工程心理学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那么可以通过加强两所高校的合作共同攻关开展研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开展各心理学单位间的协作联动虽然能对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科研能力提升起到一定作用,但只有实现研究成果共享才能实现心理学智库对普通民众的影响。那么,基于中国社会面临亟须解决的重大社会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学大数据库建设,则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提出政策建议。例如,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心理学基础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建设形成的数据库涉及国民心理特征、特别是社会心理特征的调查,所做的数据分析系统深入,已经为其政府决策、国民健康政策咨询等作出重要贡献[19]。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已经建立了多个超大样本的心理数据库,如国民重要心理特征数据库、中国人心理和谐数据库、四川地震灾区青少年震后心理反应数据、中国0~6岁城市儿童身心发展评估数据库等多个大数据库。此外,其他相关心理学智库也可根据自身优势采取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心理学数据库,基于这些大数据库能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翔实的政策建议。因而,心理学智库建设需要通过开展协作联动共同应对重要社会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学大数据库建设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翔实的数据支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对科学决策的贡献。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同时各种压力不断加大,如何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愈发重要,心理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加强心理学知识传播可以有效地提高国民心理素质、维护国民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心理学智库的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搭建一些集科普展览展示、科教活动、科技产品转化为一体的平台,围绕“传播心理知识、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和谐”的理念,能够打造更高水平的心理学智库并开展心理学知识的积极传播。美国高校教育智库在成果传播和成果转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很多美国高端教育智库特别重视通过智库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在智库平台上不仅有教育智库出版的书籍和论文,还有用于宣传的媒体报道,同时还充分利用使用率较高的视频平台(如YouTube)和社交网络(如Facebook)等新兴媒体进行智库成果的宣传和推广[20]。除此之外,由于美国高端智库成员组成大多施行“旋转门”机制,使得智库成员不但拥有众多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高端人才,而且智库成员包括政府机构现任官员、企业现任高管等,这使智库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对接更为便利,智库成果的传播和转化的效率也更高。

    心理学智库研究成果不仅要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服务,同时也要通过自身影响力加深民众对心理教育政策的了解。心理学智库建设的目标应是实现心理学科研成果从“精神产品”转化为“实践产品”,最终对心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心理学智库成果很难产生实质性的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其成果传播途径和成果转化平台不畅。此外,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心理学智库承担着大量科研课题,但研究成果传播途径还主要以传统的学术著作出版和期刊论文发表为主,这大大降低了心理学智库成果传播和成果转化。心理学智库建设可以借鉴国内外高端智库建设的相关经验,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新兴网络媒体搭建心理学智库成果发布平台,通过受关注度较高的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心理学智库研究成果,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政府之间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合作机制搭建成果发布平台,并与政府相关机构建立必要的沟通渠道,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每年定期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1],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认同、空间与社会流动和社会心态及培育等方面开展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研究,该成果同时也在国家多级报纸和官方网站发布,大大提高了心理学智库成果的传播和转化路径,这对普通民众了解中国社会心态变化、普及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开展社会心态培育都提供了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心理学智库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要明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和积极开展心理学社会服务的价值定位,正视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始终围绕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在心理学智库的学科发展、心理学智库的人才培养、心理学智库的协同创新、心理学智库的成果转化等方面,根据社会现实发展需求不断发展完善,提升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