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核心”,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空间活力在宏观意义和微观表现两个层面上体现空间品质[1].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提质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活动、促进城市人文关怀和维持城市能量平衡的重要载体[2-3]. 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市公园的数量已高达18 038个. 城市公园潜在效益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城市公园的使用频率[4],一味地重速度和重规模是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直接影响了供给空间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出现了城市公园利用率低、参与性差[5]的实际情况. 因此,如何打造一个与居民行为活动需求相匹配、对居民有吸引力、极具活力的城市公园空间是当前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是城市公园空间环境对居民聚集能力、评价城市公园环境质量和空间活动多样性的体现[5]. 明确影响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因素及其内在机制可以科学地评估城市公园的综合绩效. 近年来,对城市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园可达性[6-7]、居民偏好及满意度[8-9]、使用者行为[4, 10]和健康状况[11-12]以及城市公园空间活力[13-14]等方面. 现阶段对其他公共空间(如街道)的量化研究较为广泛[15],而对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活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16],少数已有的量化测度也多以“数量”为评价依据,采用空间人流密度、活动规模或停留时间作为测度指标[17-18],缺乏对活动类型及空间环境交互联系的考虑,导致了评价视角单一且对活力多样性体现不足的局限. 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城市公园利用率和满意度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增加活动的“质量”如活动类型和满意度等更全面地体现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内涵,并引入居民的“行为活动”作为中介变量,分析空间环境及居民的行为活动特征对活力的影响,以揭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内在机制. 首先,通过已有研究及预调研结果,提炼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其次,建立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影响机制结构方程模型,确定该模型的潜在变量和中介变量,形成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假设;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进行数据收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探索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影响路径.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深入研究能为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意见,也为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和活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Urban Park Space Vitality
-
摘要: 明确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是提高城市公园利用率和满意度的重要基础, 对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城市宜居性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以重庆市主城区内10个城市公园作为问卷调查地点, 发放并回收问卷, 获得494份有效问卷, 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 ①城市公园空间环境特征包括自然环境、人工设施和空间感知3个维度, 其中自然环境对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影响最大; ②在城市公园空间环境对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影响机制中, 居民的行为活动具有中介作用, 其中交流行为的中介效应最大; ③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影响路径: 城市公园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因素对城市公园空间活力有直接及间接影响, 而空间感知则通过交流行为间接影响城市公园空间活力.Abstract: To clar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urban park space vitality is an important basis on which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urban parks, with an important refere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urban livability. In this stud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has been used systematicall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park space vitality, based on a sample of 494 residents from 10 urban park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The spati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arks includ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rtificial facilities and spatial perception, among whic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spatial vitality of urban parks. ②I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park space environment on the vitality of urban park space, the behavior of residents has an intermediary effect, which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s the largest. ③The influence path of urban park space vitality: urban park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facilities hav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urban park space vitality, while spatial perception indirectly affects urban park spatial vitality through communication behavior.
-
Key words:
- urban park space vitality /
- influencing factors /
-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
- mediation effect .
-
表 1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参考
学者 评价名称 主要影响因素 因素数量 戴克等[19] 社区特征与公园使用 使用者特征、活动量、城市公园特色、城市公园设施 16 景一敏等[20] 社区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 活动场地、景观质量、服务设施、环境氛围、管理维护 24 杨硕冰等[21]、于冰心等[22] 社区城市公园居民需求 景观质量、游憩空间、游憩设施、游憩环境、服务管理、他人干扰 33 赵静等[3] 城市公园居民游憩体验质量 卫生设施、空间尺度、服务设施、文化内涵与活动、景观与环境、活动设施 25 邢权兴等[23],兰宇翔等[8] 城市公园游客满意度 城市公园景观、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游憩环境、便利程度 18 裴晶晶[24] 城市公园广场活力 使用者、空间场所、活动 25 陈虹[25] 城市山地公园空间活力 使用者、活动、区位位置、比例尺度、场地分区、场面铺装、地形变化、微气候、公共设施、景观设施、色彩与变化 27 殷新[14] 社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游憩环境、整体区位、景观微气候、文娱活动、硬质景观、休闲设施、空间尺度 36 刘瑞雪[5]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活力 景观空间、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观赏性、公共服务设施 24 史昕玉[26] 山地社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活动者密度、活动、空间可达性、景观环境、基础设施、空间安全性、环境洁净程度、设施维护程度 19 王克宝[13]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活动数量、使用者类群、活动类型、活动时长、空间满意度、生态环境、游憩设施、视觉性形象、文化氛围 18 表 2 调查城市公园与时间等信息统计表
日期 星期 城市公园 百度地图累计到访量/人次 大众点评评论量/人次 行政区 气温/℃ 城市公园类型 修建时间/年 9月21日 周六 美茵运动公园 318 29 九龙坡 16~27 社区公园 2017 9月22日 周日 渝北中央公园 51 000 1 394 渝北 18~26 综合公园 2011 9月23日 周一 鹅岭公园 28 000 2 590 渝中 19~30 综合公园 1958 9月26日 周四 沙坪公园 14 000 401 沙坪坝 19~27 综合公园 1957 9月28日 周六 碧津公园 12 000 659 渝北 19~29 综合公园 1986 10月9日 周三 南山中央湿地公园 575 242 南岸 18~26 专类公园 2015 10月10日 周四 石门公园 323 85 江北 18~23 综合公园 1998 10月11日 周五 心湖公园 447 92 大渡口 18~23 社区公园 2018 10月12日 周六 巴文化电影公园 325 43 巴南 16~21 综合公园 2011 10月13日 周日 雨台山公园 152 21 北碚 18~23 综合公园 2003 表 3 潜在构面信度分析
潜变量 测量变量-题目 参数显著性估计 因素负荷量 CR AVE 非标准化因素负荷量 标准误差 T值 显著水平 自然环境 X1植物种类丰富 1 0.835 0.864 0.618 X2绿化景色优美 1.018 0.046 22.162 *** 0.906 X3地形起伏适宜 0.932 0.058 15.983 *** 0.672 X4遮荫乔木数量多 0.874 0.051 17.079 *** 0.707 人工设施 X5休息桌椅数量充足 1 0.631 0.856 0.603 X6活动设施种类丰富 1.213 0.084 14.465 *** 0.800 X7活动设施数量充足 1.392 0.091 15.297 *** 0.924 X8遮蔽设施配置合理 1.087 0.081 13.409 *** 0.722 空间感知 X9空间舒适性强 1 0.727 0.880 0.649 X10空间氛围安静 1.235 0.074 16.689 *** 0.785 X11环境洁净度高 1.244 0.067 18.551 *** 0.894 X12设施维护度好 1.149 0.067 17.117 *** 0.806 健身行为 M1跑步 1 0.670 0.827 0.616 M2场地活动(如球类、太极) 1.386 0.096 14.422 *** 0.838 M3设施活动(如器械运动) 1.348 0.093 14.428 *** 0.835 娱乐行为 M4赏景 1 0.634 0.777 0.540 M5娱乐活动(如游戏、唱歌) 1.556 0.134 11.609 *** 0.828 M6自由活动(如带孩子玩、拍照) 1.340 0.112 11.951 *** 0.730 交流行为 M7闲坐聊天 1 0.912 0.881 0.715 M8静坐观看 1.015 0.042 24.203 *** 0.911 M9约会聚会 0.882 0.049 17.917 *** 0.694 城市公园
空间活力Y1城市公园内的使用者多 1 0.798 0.857 0.545 Y2城市公园使用者年龄覆盖范围大 0.873 0.052 16.661 *** 0.747 Y3城市公园内的活动类型丰富 0.951 0.055 17.282 *** 0.774 Y4您常在城市公园停留的时间 0.855 0.056 15.218 *** 0.688 Y5您对城市公园空间整体满意度高 0.789 0.053 14.969 *** 0.678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4 模型拟合指数
拟合指数 建议值 预设模型M 修正项1 修正项2(Bollen-stine重复抽样法) CMIN 1 076.645 1 083.757 337.768 DF 281 287 287 X2 1~3 3.831 3.776 1.177 GFI >0.9 0.854 0.854 0.956 AGFI >0.9 0.817 0.821 0.943 RMSEA < 0.08 0.076 0.075 0.019 TLI >0.9 0.874 0.876 0.992 IFI >0.9 0.892 0.891 0.993 CFI >0.9 0.891 0.891 0.993 SRMR < 0.08 0.073 0.075 0.075 表 5 预设模型M路径系数检验结果
路径关系 非标准化路径系数 标准误差 组合信度 P值 标准化路径系数 结论 H1a:自然环境→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280 0.056 5.013 *** 0.291 成立 H1b:人工设施→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261 0.064 4.089 *** 0.243 成立 H1c:空间感知→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098 0.063 1.574 0.115 0.086 不成立 H2a1:自然环境→娱乐行为 0.146 0.077 1.884 0.060 0.147 保留 H2b1:自然环境→健身行为 -0.045 0.076 -0.586 0.558 -0.044 不成立 H2c1:自然环境→交流行为 0.202 0.089 2.277 0.023 0.157 成立 H2a2:人工设施→娱乐行为 0.109 0.087 1.258 0.208 0.099 不成立 H2b2:人工设施→健身行为 0.251 0.088 2.86 0.004 0.223 成立 H2c2:人工设施→交流行为 0.131 0.100 1.314 0.189 0.091 不成立 H2a3:空间感知→娱乐行为 0.038 0.087 0.432 0.666 0.032 不成立 H2b3:空间感知→健身行为 0.070 0.087 0.809 0.418 0.059 不成立 H2c3:空间感知→交流行为 0.341 0.102 3.343 *** 0.222 成立 H3a:娱乐行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082 0.041 2.017 0.044 0.084 成立 H3b:健身行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150 0.039 3.832 *** 0.157 成立 H3c:交流行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196 0.032 6.201 *** 0.262 成立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值即t值. 表 6 变量间的标准化直接、间接和总效应检验表
效应 路径关系 点估
计值系数
相乘积重复抽样法 偏差校正法95%
置信区间百分位法95%
置信区间双尾
检验标准误差 Z值 下限值 上限值 下限值 上限值 标准化
直接效应自然环境→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318 0.054 5.889 0.207 0.417 0.210 0.420 0.000 人工设施→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277 0.054 5.130 0.172 0.386 0.172 0.386 0.000 标准化
直接效应
(=总效应)自然环境→娱乐行为 0.238 0.050 4.760 0.139 0.334 0.141 0.334 0.000 自然环境→交流行为 0.199 0.060 3.317 0.081 0.317 0.081 0.314 0.001 人工设施→健身行为 0.234 0.058 4.034 0.120 0.344 0.118 0.343 0.000 空间感知→交流行为 0.255 0.061 4.180 0.128 0.365 0.137 0.373 0.000 娱乐行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081 0.048 1.688 -0.013 0.174 -0.013 0.174 0.088 健身行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161 0.044 3.659 0.079 0.250 0.077 0.246 0.001 交流行为→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279 0.045 6.200 0.189 0.366 0.190 0.369 0.000 标准化
间接效应自然环境→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075 0.020 3.750 0.040 0.123 0.036 0.118 0.000 人工设施→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038 0.014 2.714 0.016 0.071 0.013 0.067 0.007 空间感知→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071 0.022 3.227 0.033 0.117 0.033 0.118 0.002 标准化
总效应自然环境→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393 0.055 7.145 0.280 0.497 0.282 0.499 0.000 人工设施→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315 0.053 5.943 0.212 0.420 0.211 0.418 0.000 空间感知→城市公园空间活力 0.071 0.022 3.227 0.033 0.117 0.033 0.118 0.002 -
[1] 聂晓嘉, 张轶超, 周卫, 等. 城市空间活力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中英文文献的比较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3): 147-155. [2] 戴一峰. 多元视角与多重解读: 中国近代城市公共空间——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中心[J]. 社会科学, 2011(6): 134-14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KX201106017.htm [3] 赵静, 宣国富, 朱莹. 转型期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及其行为特征——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2): 113-118, 133.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6.02.020 [4] ZHANG J Y, TAN P Y. Demand for Parks and Perceived Accessibility as Key Determinants of Urban Park Use Behavior[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9, 44: 126420. [5] 刘瑞雪, 许晓雪.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活力及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 中国园林, 2018, 34(S2): 160-16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2018S2034.htm [6] 鄢进军, 丁真兵, 郑凌予, 等. 基于GIS-Network Analyst的重庆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5(12): 153-15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NND201312026.htm [7] PARK K. Psychological Park Accessibilit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Perceptual Components Affecting Park Use[J]. Landscape Research, 2017, 42(5): 508-520. doi: 10.1080/01426397.2016.1267127 [8] 兰宇翔, 林丽丽, 傅伟聪, 等.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福州市免费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7(6): 920-926. doi: 10.3969/j.issn.1000-2324.2016.06.022 [9] 毛小岗, 宋金平, 冯徽徽, 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居民游憩满意度[J]. 地理研究, 2013, 32(1): 166-17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YJ201301018.htm [10] 刘耀阳. 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需求的城市公园环境特征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8. [11] 彭慧蕴, 谭少华. 城市公园环境的恢复性效应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为例[J]. 中国园林, 2018, 34(9): 5-9.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8.09.002 [12] GAIKWAD A, SHINDE K. Use of Parks by Older Persons and Perceived Health Benefits: a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J]. Cities, 2019, 84: 134-142. doi: 10.1016/j.cities.2018.08.001 [13] 王克宝.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中山公园为例[D]. 深圳: 深圳大学, 2018. [14] 殷新. 基于游人需求的社区公园活力研究——以南京五处社区公园为例[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15] 龙瀛, 周垠. 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J]. 新建筑, 2016(1): 52-57. doi: 10.3969/j.issn.1000-3959.2016.01.009 [16] 罗桑扎西, 甄峰. 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方法研究——以南京市公园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7): 1594-160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YJ201907005.htm [17] 罗奇, 温子涵, 余来彦. 环境行为学导向下小城镇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以紫湖镇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2): 20-24, 3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SFY201902029.htm [18] 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建筑学报, 2008(2): 30-33. doi: 10.3969/j.issn.0529-1399.2008.02.010 [19] VAN DYCK D, SALLIS J F, CARDON G, et al. Associations of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with Active Park Us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wo Cities in the USA and Belgi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2013, 12: 26. doi: 10.1186/1476-072X-12-26 [20] 景一敏, 张建林. 重庆市北碚区社区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以城市文化休闲公园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3): 142-151.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21.03.021 [21] 杨硕冰, 于冰沁, 谢长坤, 等. 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J]. 中国园林, 2015, 31(1): 101-10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201501024.htm [22] 于冰沁, 谢长坤, 杨硕冰, 等. 上海城市社区公园居民游憩感知满意度与重要性的对应分析[J]. 中国园林, 2014, 30(9): 75-7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201409026.htm [23] 邢权兴, 孙虎, 管滨, 等.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西安市免费城市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J]. 资源科学, 2014, 36(8): 1645-165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RZY201408012.htm [24] 裴晶晶. 基于模糊评价的城市公园广场研究——以高淳老城区为例[D]. 南京: 南京工业大学, 2016. [25] 陈虹. 城市山地公园园林空间活力研究——以济南英雄山公园为例[D]. 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 2016. [26] 史昕玉. 体力活动支持下的山地社区公园活力评价与品质提升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18. [27] 马铁丁. 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 164-165. [28] 姚雪松, 冷红.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满意度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 建筑学报, 2017(S1): 32-3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XB2017S1007.htm [29] ZAMANIFARD H, ALIZADEH T, BOSMAN C, et al. Measuring Experiential Qualities of Urban Public Spaces: User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19, 24(3): 340-364. doi: 10.1080/13574809.2018.1484664 [30] CHEUNG L T O. Improving Visitor 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the Changing Preferences and Behaviours of Country Park Visitors in Hong Kong[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2013, 37(4): 231-241. doi: 10.1111/1477-8947.12025 [31] 谢焕景, 梁萍, 沈钦炜, 等. 基于GIS的太原市景观格局与可达性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11): 132-14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NND201911018.htm [32] 王方民, 骆畅, 刘勇. 山地城市不同级别居住区的城市公园可达性比较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3): 164-171.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21.03.023 [33] MACHAMER P, DARDEN L, CRAVER C F. Thinking about Mechanisms[J].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0, 67(1): 1-25. doi: 10.1086/392759 [34] 张文彤, 董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5]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ition)[M]. New York: Pearson, 2009: 677-679. [36] BOLLEN K A, STINE R A. Bootstrapping Goodness-of-Fit Measur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1992, 21(2): 205-229. [37] TAYLOR A B, MACKINNON D P, TEIN J Y. Tests of the Three-Path Mediated Effect[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08, 11(2): 241-269. [38] PREACHER K J, HAYES A F. 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2008, 40(3): 879-891. [39] 蒋涤非. 城市形态活力论[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