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大均, 陆星月, 程刚, 等.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3(6): 91-9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7.06.011
引用本文: 张大均, 陆星月, 程刚, 等.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3(6): 91-9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7.06.011
Dajun Zhang, Lili Wu, Xingyue Lu, et al.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Norms of Brief Psychological Suzhi Scale for Primary Student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43(6): 91-9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7.06.011
Citation: Dajun Zhang, Lili Wu, Xingyue Lu, et al.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Norms of Brief Psychological Suzhi Scale for Primary Student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43(6): 91-9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7.06.011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

  • 基金项目: 西南大学研究型学部建设项目“中国人心理素质研究”(2015-2017),项目负责人:张大均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B844.2;G445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Norms of Brief Psychological Suzhi Scale for Primary Students

  •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大样本调查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为依据,建立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采用《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权威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在全国三大经济带分层抽样,获有效样本10 439人。结果表明:(1)东部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小学生,中部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最低;(2)在家庭居住地上,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省会城市和地州市(地级市或自治州)、县城、乡镇和农村;(3)女生的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发展水平高于男生;(4)在年级上,心理素质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五、六年级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5)在年龄段上,9~9.5岁、9.5~10岁、10.5~11岁适应性(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11.5~12岁,其余年龄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在该大样本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全国常模。
  • 加载中
  • 图 1  不同经济带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图 2  不同经济带小学生心理素质分维度的发展水平

    图 3  不同家庭居住地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图 4  不同家庭居住地小学生心理素质分维度的发展水平

    图 5  不同性别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图 6  不同性别小学生心理素质分维度发展水平

    图 7  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图 8  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分维度发展水平

    图 9  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图 10  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心理素质分维度发展水平

    表 1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常模

    n M SD 95%CI 峰度 偏度
    认知品质 10 439 33.27 6.96 33.14~33.40 -0.46 -0.13
    个性品质 10 439 31.26 7.43 31.12~31.40 -0.27 -0.50
    适应性(能力) 10 439 36.88 5.99 36.77~37.00 -0.85 0.56
    心理素质 10 439 101.42 17.85 101.07~101.76 -0.40 -0.1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因素 经济带 家庭居住地 性别 年级 年龄段(半岁)
    SS df F SS df F df t SS df F SS df F
    认知品质 8 825 2 92.6*** 12754 4 67.95*** 1 -9.6*** 868 2 8.97*** 385 5 1.64
    个性品质 13 200 2 123*** 14302 4 66.91*** 1 -14.1*** 507 2 4.59** 554 5 2.04
    适应性(能力) 4 874 2 68.9*** 6 450 4 46.06*** 1 -10.4*** 120 2 1.68 535 5 3.10**
    心理素质 76 557 2 123*** 96 465 4 78.68*** 1 -13.1*** 2 836 2 4.45* 194 5 1.26
    注:*p<0.05,**p<0.01,***p<0.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类型常模(n=10 439)

    常模类别 n 百分比 认知品质 个性品质 适应性(能力) 心理素质
    经济带
    常模
    东部 2 836 27.20% 34.73±6.81 33.03±7.47 38.00±5.86 105.76±17.80
    中部 3 670 35.20% 32.45±7.04 30.23±7.42 36.47±5.93 99.15±17.84
    西部 3 933 37.70% 32.99±6.84 30.94±7.18 36.46±6.03 100.39±17.36
    家庭居住
    地常模
    省会城市 799 8.10% 34.32±6.74 33.23±7.15 37.83±5.50 105.39±16.63
    地州市 1 443 14.60% 35.30±6.73 33.18±7.45 38.22±5.70 106.70±17.54
    县城 2 172 21.90% 33.70±6.97 31.46±7.48 37.30±6.02 102.47±17.90
    乡镇 2 049 20.70% 32.83±6.65 30.98±7.27 36.56±5.92 100.37±17.23
    农村 3 439 34.70% 32.05±6.97 29.98±7.20 36.02±6.04 98.05±17.61
    性别常模 男生 4 860 46.60% 32.61±7.14 30.22±7.50 36.28±6.14 99.11±18.18
    女生 4 758 45.60% 33.97±6.68 32.32±7.20 37.54±5.74 103.83±17.14
    年级常模 四年级 3438 32.90% 32.86±7.36 30.95±7.73 36.86±6.14 100.67±18.57
    五年级 3 613 34.60% 33.42±6.81 31.38±7.29 37.02±5.96 101.83±17.59
    六年级 3 388 32.50% 33.52±6.69 31.45±7.26 36.76±5.86 101.73±17.36
    年龄常模
    9~9.5 679 6.50% 33.18±7.16 30.86±7.74 37.46±5.70 101.50±17.84
    9.5~10 1 050 10.10% 33.41±7.41 31.82±7.49 37.54±5.93 102.78±18.32
    10~10.5 1 567 15.00% 33.32±6.87 31.42±7.49 37.11±5.90 101.85±17.77
    10.5~11 1 429 13.70% 33.87±6.78 31.84±7.33 37.34±6.00 103.05±17.68
    11~11.5 1 665 15.90% 33.52±6.67 31.54±7.19 37.11±5.80 102.17±17.16
    11.5~12 2 244 21.50% 33.69±6.62 31.54±7.27 36.81±5.85 102.04±17.26
    下载: 导出CSV
  • [1] 杨叔子, 余东升.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纪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6):1-8.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IGH200906001.htm
    [2] 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学, 2012, 35(3):530-53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KX201203004.htm
    [3] 张大均, 冯正直, 郭成, 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6(3):56-62.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SW200003011.htm
    [4]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1(2):143-146. doi: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XG200111001463.htm
    [5] ZHANG D J, WANG J L, YU L. 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M]. 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1:1-15.
    [6] 张大均, 苏志强, 王鑫强.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1):3-11.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LXW201701002.htm
    [7] 王鑫强, 张大均.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6):67-74.
    [8] 王鑫强, 王洁, 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启示[J].教育评论, 2016, 3:105-108.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16.03.007
    [9] 张大均, 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3):69-74.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SW201203012.htm
    [10] WANG X Q, ZHANG D J. The criticism and amendment for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from Chinese psychological suzhi research perspec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2, 3(5):319-327. doi: 10.4236/ijcm.2012.35063
    [11] 武丽丽, 张大均, 程刚.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的构建[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1):26-33.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LXW201701005.htm
    [12] 潘彦谷, 张大均, 武丽丽.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修订及验证——基于双因子模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3(2):127-133.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SW201702016.htm
    [13] 刘衍玲.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D].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14] 易雯静. 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5] 张大均, 苏志强.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1(3):89-95.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SW201503012.htm
    [16] BRONFENBRENNER U. 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J]. Rea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1994, 2(1):37-43.
    [17] WU L L, ZHANG D J, CHENG G, et al.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as mediators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roblem behaviours in Chinese children[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5, 59:132-138. doi: 10.1016/j.childyouth.2015.09.019
    [18] 冯云. 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
    [19] 王崇景. 试论西部大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和对策[D]. 郑州: 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0] 孙潇菲.研究"中部崛起"以来区域政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J].商, 2016(7):43.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NG201607039.htm
    [21]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领导理论十年(1993-2002) 进展述要[J].教育研究, 2004, 25(3):72-78.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0403013.htm
    [22] 李静, 崔春华, 吴丹伟.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7):664-664.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XX200507039.htm
    [23] 苏志强. 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及其与压力认知和社会适应的关系[D]. 重庆: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6.
    [24] 聂晶, 张会平.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比较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32-35.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ZK201104007.htm
    [25] 张厚粲, 王晓平.中国儿童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发展倾向: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结果分析[J].心理科学, 1996(2):65-70.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KX602.000.htm
    [26] 张野, 杨丽珠.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 2007, 30(1):205-208.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KX200701052.htm
    [27] 类淑河, 类淑萍, 刘振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年龄与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24(11):45-4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LL200422016.htm
    [28]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9] 张大均, 李晓辉, 龚玲.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9(2):71-7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SW201302012.htm
  • 加载中
图( 10)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23
  • HTML全文浏览数:  623
  • PDF下载数:  8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6-25
  • 刊出日期:  2017-11-01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

  • 1. 西南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暨心理学部, 重庆市 400715
  • 2.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基金项目:  西南大学研究型学部建设项目“中国人心理素质研究”(2015-2017),项目负责人:张大均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大样本调查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为依据,建立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采用《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权威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在全国三大经济带分层抽样,获有效样本10 439人。结果表明:(1)东部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小学生,中部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最低;(2)在家庭居住地上,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省会城市和地州市(地级市或自治州)、县城、乡镇和农村;(3)女生的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发展水平高于男生;(4)在年级上,心理素质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五、六年级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5)在年龄段上,9~9.5岁、9.5~10岁、10.5~11岁适应性(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11.5~12岁,其余年龄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在该大样本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全国常模。

English Abstract

  •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改革开放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1]。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总体来讲,学生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2-3]。其中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3]。因此,开展心理素质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人尤其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系统研究,首先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揭示心理素质的内涵,在理论探析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将心理素质界定为: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3-5]

    心理素质从本质上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作为内源性因素,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发展和行为习惯等起决定性的作用[6]。因此,心理素质是衡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核心品质。以心理健康为例,从心理素质的内容要素-功能价值的统一性意义来看,心理健康反映的是心理素质的功能性,二者的关系本质上是“本”和“标”的关系[6]。王鑫强和张大均[7]在提出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认为,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除了有直接影响外,还能发挥关键的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理论观点[8]

    心理素质是一个包含从稳定的内源性心理机制到外显的适应性经常行为的多层面的自组织系统,其中认知品质、个性品质是心理素质的内容要素,适应性(能力)是以内容要素为基础衍生形成的功能性要素,它与行为联系更直接。认知品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它是心理素质结构最基本的成分。个性品质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组合,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适应性(能力)是心理素质功能价值的反映,即以一定的心理内容要素(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为基础,通过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选择、适应和改变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适应能力,它是心理素质最能体现衍生功能的因素,也是个体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外显行为方式)[4-5, 9-10]。不同的要素表现出在各自领域的独特性,同时要素之间相互承接,动态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了心理素质这一自组织系统[6]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心理素质的理论和双因子结构理论,武丽丽,张大均和程刚[11]构建了心理素质的双因子结构,并通过与传统层次结构进行比较,最终验证了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基于此,潘彦谷,张大均和武丽丽[12]在已有的多版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基础上进行修订[13-15],形成了共27个题项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并对该量表的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量表结构清晰、简明,方便研究和实际应用,信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适用于评定4~6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特征。但该量表修编取样集中于重庆地区,缺乏全国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分布状况和参照分数标准,因而难以准确的衡量个体心理素质水平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心理素质客观准确的评价,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的建立对于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都非常重要。

    本研究旨在将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应用于全国小学生群体中,获取更具代表性的大样本资料,以进一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普遍水平和分布状况,最终建立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的全国常模,为小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提供通用性强的标准化测量工具。

  •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综合考虑我国三大经济带、家庭居住地、年级、性别比例,计划抽取总样本量10 800人。其中三大经济带是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东、中、西部学校的比例、年级比例以及性别比例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权威发布的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抽样调查于2016年10月份开始,2016年12月底完成。本研究最终收回问卷10 535份,进行编码整理后,删除缺失值超过30%或规律作答的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共10 439份,有效率达到99.09%。实际抽样的人数分布如下:按照经济带,东部(江苏省、吉林省、黑龙江省)2 836人(27.20%),中部(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3 670人(35.10%),西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陕西省、云南省)3 933人(37.70%);按照家庭居住地,在省会城市的799人(7.65%),地州市1 443人(13.82%),县城2 172人(20.81%),乡镇2 049人(19.63%),农村3 439人(32.94%),家庭居住地栏缺失537人(5.15%);按照年级,由于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适用于小学高段,因此样本只抽取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其中四年级3 438人(32.90%),五年级3 612人(34.60%),六年级3 388人(32.50%);按照性别,男生4 860人(46.50%),女生4 758人(45.60%),性别缺失821人(7.90%);按照以半岁为间隔的年龄段划分,9~9.5岁679人(6.50%),9.5~10岁1 050人(10.10%),10~10.5岁1 567人(15.00%),10.5~11岁1 429人(13.70%),11~11.5岁1 665人(15.90%),11.5~12岁2 244人(21.5%),年龄缺失1 805人(17.30%)。将实际样本采集的人口学资料比例(如年级、性别)与教育部官方网站权威发布的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比例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χ2=0.006,df=2,p>0.05;χ2=0.01,df=1,p>0.05),表明本次抽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代表全国4~6年级小学生群体。

  • 采用由潘彦谷等修订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12],共27个题项,包含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性(能力)三个维度,其中认知品质主要包括元认知的意识性、计划性和监控性;个性品质主要包括自信心、自尊感、责任感和乐观性;适应性(能力)品质主要包括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校适应和挫折耐受力。每个维度9个题项。量表采用5级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心理素质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间隔六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0,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90之间,重测信度在0.57~0.73之间。结构效度(CFI=0.943,TLI=0.932,χ2/df=3.87,RMSEA=0.034,SRMR=0.033)、效标效度均达到统计学标准。在本次全国大样本中,心理素质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性(能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0.83和0.77。

  •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用匿名方式,由本专业的教师和受过专门培训的班主任实时实地完成样本的调查,当场收回并装袋密封。

  • 运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及方差分析。

  • 首先对来自全国的10 439名小学生心理素质总分、分量表得分分布进行分析。根据量表的计分方式,心理素质总量表的得分在27~135之间,分量表得分在9~45之间。表 1是心理素质总量表及分量表的数据特征。

  • 为进一步检验小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及其分量表得分在不同经济带、家庭居住地、性别、年级、年龄段等方面的差异性,分别以各类人口学变量为自变量,心理素质总分、分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发展水平均存在经济带差异、家庭居住地差异和性别差异;在年级上,除适应性(能力)外,其余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年龄段上,除适应性(能力)外,其余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图 1-图 10展示了心理素质及分维度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在经济带上,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p<0.001);在家庭居住地上,除省会城市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发展水平与地州市小学生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省会城市和地州市(地级市或自治州)、县城、乡镇、农村;在性别上,女生的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发展水平高于男生(p<0.001);在年级上,心理素质以及分维度认知品质、个性品质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五、六年级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p<0.001),但五年级和六年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534);在年龄段上,9~9.5岁、9.5~10岁、10.5~11岁的适应性(能力)水平显著高于11.5~12岁(p<0.01),其余年龄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 表 3列出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经济带常模、家庭居住地常模、性别常模、年级常模和年龄常模。

  • 本研究按照我国经济带划分并参考教育部官方权威发布的相关教育统计数据(如经济带、性别、年级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分层抽样调查,对最终获得的10 439名小学生有效样本进行分析。从整体来看,数据基本为正态分布,样本在经济带、家庭居住地、性别以及年级上的分布与教育部发布的无显著差异,表明本次取样方法科学,该量表的常模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结果能够代表全国4~6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经济带上,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分维度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和中部。心理素质的形成依赖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6],布朗芬布伦纳也强调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系统分为4个层次,由内而外依次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16]。其中宏系统包括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儿童生活的经济区域属于这一层次,它并不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但会通过外系统、中系统和微系统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东中西部教育资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差异,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进一步通过父母教养方式等微系统来影响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17]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带差异上,本研究发现西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小学生。这与两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相一致,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教育的不均衡性,集中表现为东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投入整体偏高,而中部地区偏低[18]。西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可能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出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19]。而当前中部地区的区域政策虽然出现了发展势头较好的新格局,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曾一度改革滞后于全国的影响,中部地区仍然相对落后,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在教育方面,中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不高,导致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出现“双重塌陷”[20]

    在家庭居住地差异上,小学生心理素质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省会城市和地州市(地级市或自治州)、县城、乡镇和农村。究其原因,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模型认为家庭与社会文化环境会影响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7]。美国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儿童的家庭、邻里和同伴关系的不同,是儿童学习成绩差异的主因,这种因儿童社会性背景的不同而带来的教育不平等会影响儿童的学校生活[21],因此可能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家庭背景,其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与农村父母相比,城市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22],从而促进了子女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17]

    在性别差异上,女生心理素质及各分维度的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心理素质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相一致[12, 17, 23],也与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结果相一致[24]。在认知品质方面,由于女生的大脑发育早于男生,所以总体认知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早期研究结果已表明在系列心理加工方面,女生要优于男生[25]。在个性发展方面,与社会期望相一致,女生往往具有较好的人格行为表现[26],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控制、约束自己[14]。在适应性(能力)方面,许多研究表明,女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业成绩显著优于男生,使得女生在学业适应方面表现更好[27],另外,女生更善于情绪表达,如果出现学校等适应问题,可以通过倾诉等方式得到解决,而男生由于性别角色期待的不同,面对各种适应问题可能会选择压抑[24]

    在年级方面,小学高年段的心理素质及认知品质、个性品质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在四年级的发展速度快于其他时期,五年级后发展趋于平缓,表明四年级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苏志强采用纵向追踪,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了18个月的纵向追踪,其结果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心理素质也在逐步增长,特别是在四年级,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时期[23]。四年级正处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大脑发育正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时期,认知的有意性、精确性开始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发散性增强;随着抑制能力的增强,小学生的自制力开始提高;情绪发展也由易变向稳定性过渡,情绪调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可能是小学生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在这一时期提高最快的原因[28]

    在年龄段方面,以半岁为间隔,9~9.5岁、9.5~10岁、10.5~11岁的适应性(能力)显著高于11.5~12岁,其余年龄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11.5~12岁小学生开始进入青少年早期,个体身体和生理机能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但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导致身心发展不平衡,引发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产生挫折感,情绪方面烦恼、压力增多,从而容易出现一些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适应问题[28]。这可能是导致小学生适应性(能力)在这一年龄段出现下降的原因。

    总体而言,本研究在对抽样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常模。有效常模样本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分层抽样获得,样本量为10 439人。样本在经济带、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的比例与教育部权威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相吻合,表明本次抽样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对样本的特征分析发现,其结果与目前小学生的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表明本次建立的常模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可广泛应用于我国4~6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与评估。另外,常模的制定也为评价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标准。这对于推进我国心理素质研究和素质教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29]

参考文献 (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