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无疑问,本科是中国高等教育之本,地位举足轻重。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首次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教大计、以本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1]。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年底,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布,总数超1万个。
如今,“本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词汇。2021年6月28日,笔者以“本科”为篇名检索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文献,得期刊论文73 720篇,硕、博士论文3 067篇。以“本科”为主题,得期刊论文133 597篇,硕、博士论文9 154篇。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少见。一家权威杂志连发两篇重要论文,尝试从教育史的角度追溯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其一是以美国教育史中颇受关注的“大学化”改革作为切入点,探讨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大学中的共存体制[2]。其二是通过对欧洲教育史的勾勒,指出本科教育并非局限在专业系科范围内的专门知识学习,而更多是通过文理学院的“中等教育”实现人在整全意义上的成长[3]。这两篇文章对于本科教育改革都极具启发性,但就中国教育史而言,本科有着与西方不同的语境变迁和内涵变化。笔者近来致力于中国经典教育文本《学记》研究,比较关注本土教育概念及其语义更易,本文即尝试从概念史的角度,探讨“本科”作为教育概念的由来与演变,透析中国高等教育本科制度的形成与变革,辨明中文“本科”与英文undergraduate之关系,并从本土历史文化视角为中国本科教育改革提供正当性辩护。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Benk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nd the Reform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
摘要: 中国近代发展新式高等教育之初, 由于学校系统尚未建立, 办学者尝试在校内按学业程度分设若干等级, 以自行解决高层次教育的生源问题。清末学制颁行后, 统一实行“预科—本科”制度。“本科”作为教育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 为一校之根本, 与他科(如预科、别科、专修科)相对。清末各高等教育机构、中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 均设有预科和本科。1922年“新学制”全面取消预科, “本科”作为相对概念出现合法性危机, 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30年代,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 国民政府确立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高等教育学历层次, “本科”作为教育概念发生含义转换, 从一校之“本”上升为高等教育之“本”, 是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和中坚力量。作为学历教育层次的“本科”虽与undergraduate同义, 但它属于典型的具有中文特色的教育概念, 不是源于对后者的译名。对“本科”的概念史考察, 有助于深化“以本为本”的认识,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构筑本土文化和本土语境的历史根基。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founders triedto set up several level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sources in high-level education because the school system had not been established.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school syst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undergraduateandpreparatory system was uniformly implemented.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enke" in Chinese), 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was introduced from Japan. It meant the foundation of a university and was opposite to other concepts, such as "Yuke" (preparatory education), "Bieke" (special training) and "Zhuanxiuke" (sub-degree cour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nke" and "Yuke" were set up in al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econdary industrial schools and normal schools. In 1922, the "New School System" completely abolished "Yuke". "Benke", as a relative concept, had a legitimacy crisis and disappeared for a longtime. In the 1930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ROC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ree academic levels, "Zhuanke"(junior college), "Benke" (undergraduate) and "Yanjiusheng"(postgraduate). The meaning of "Benke", 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changed from the foundation of a school to the found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level of academic education, although synonymous with undergraduate, "Benke" is a typical educational concep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ather than a translation from "undergraduat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ception evolution of "Benke"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Benke foremost", and build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local contex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表 1 1912-1916年大学在校生人数[25]
年份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公立 私立 预科生 本科及专修科 合计 1912 2 2 1 595 481 2 076 1913 3 2 1 713 1 371 3 084 1914 3 4 2 478 730 3 208 1915 3 7 2 239 1 219 3 458 1916 3 7 2 163 1 446 3 609 -
[1] 万玉凤.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 中国教育报, 2018-06-22(1). [2] 李猛. 在研究与教育之间: 美国研究型大学兴起的本科学院问题[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4): 1-2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PL201704003.htm [3] 渠敬东. "经典"与"经验"的科学: 本科教育的精神[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4): 23-3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PL201704004.htm [4] 孙江. 切入民国史的两个视角: 概念史与社会史[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 105-10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DX201301014.htm [5]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 108. [6] 唐振常. 蔡元培传[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10-12. [7] 朱有瓛.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二辑上册[G].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8] 蚕业学校案指引(续): 南置赐郡蚕业学校章程[J]. 农学报, 1898(46): 16-21. [9] 蚕业学校案指引(续): 石川县金泽市养蚕简易学校章程[J]. 农学报, 1898(50): 12-17. [10] 吴汝纶. 东游丛录[M]. 东京: 三省堂书店, 1902(明治三十五年). [11] 杨长明. 从日语"运动"相关概念考察日本"运动人类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6(6): 694-70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ATY201606009.htm [12] 刘先飞. 近现代"文艺"概念在中国和日本的双程流传[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 48-5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SDS201903006.htm [13] 寇淑婷. 日本"文学"概念的古今流变[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9): 37-4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ZSK202009006.htm [14] 吴键. 西潮却自东瀛来: 明治日本与近代"艺术"的概念革命[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21(2): 15-2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YS202102004.htm [15] 麦仲华. 皇朝经世文新编: 卷五上[G]. 上海: 大同译书局, 1898: 11-16. [16]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0: 23-39. [17] 朱有瓛.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下册[G].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18] 朱有瓛, 高时良.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四辑[G].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19] 李宏图. 概念史与历史的选择[J]. 史学理论研究, 2012(1): 4-7. [20] 朱有瓛.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二辑下册[G].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1] 璩鑫圭, 唐良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07. [22] 朱有瓛.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三辑上册[G].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26-27. [23] 朱有瓛.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三辑下册[G].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4]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 清华大学校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0-26. [25] 中华民国教育部.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 丙编[G]. 上海: 开明书店, 1934: 14-15. [26] 顾颉刚. 顾颉刚自述[M]. 刘俐娜编.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45-47. [27] 蔡元培. 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J]. 新青年, 1917(6): 1-3. [28] 周春岳. 大学改制之商榷[J]. 太平洋(上海), 1918(9): 1-5. [29] 胡适. 论大学学制[N]. 民国日报, 1919-07-09(7). [30] 凌冰, 胡适, 陈宝泉, 等. 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J]. 新教育, 1922(4): 537-582. [31] 宋恩荣, 章咸. 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版)[G].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2] 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G].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 1109. [33] 李鹏.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 1986(7): 2-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DJ198607000.htm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N]. 人民日报, 1998-08-31(5). [35] 黄兴涛.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 史学月刊, 2012(9): 11-1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YK201209005.htm [36] 孙江. 概念、概念史与中国语境[J]. 史学月刊, 2012(9): 5-1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YK201209004.htm [37] 教育部. 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G]//《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1999.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136-139. [38] 教育部.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G]//《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2005.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94-96. [39] 教育部.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 中国教育报, 2021-08-27(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89
- HTML全文浏览数: 1889
- PDF下载数: 197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