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而大学生又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社会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积极开展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及其培养十分重要。既往有关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阶段[1-3],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也逐渐引起了多方重视。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和基础性工作。
在校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身心成熟的不一致性是他们心理冲突频发的重要原因。这一阶段的个体正处于自我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极易出现自我意识矛盾、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偏差等,由此可能导致他们在面临学业、就业、社交和适应社会等问题时产生诸多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社会适应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能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4]。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渡过美好大学生活、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合格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心理素质作为个体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既决定着个体心理的水平,也制约着其他能力品质的形成与发展[5]。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这不仅是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国人心理素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首先对心理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对人的素质实质的认识,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在系统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把心理素质定义为“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并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性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6]。也就是说,心理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之上,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并且贯穿人的一生。其次,构建完善了心理素质结构理论。在最初层次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又构建了更加合理的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模型。经过实证研究检验,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模型相较于层次结构模型,能更准确地揭示心理素质的概念内涵,拟合指标更优,且在不同年龄段都具有一致性[7-8]。第三,开展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系列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示了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作用和形成机制等[9-10],并据此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与活动来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也将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借鉴依据。第四,心理量表的研制和标准化。依据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针对个体不同阶段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开发了从幼儿到成人一整套科学系统的中国人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其中中小学阶段的心理素质量表已建立了全国常模[11-12]。第五,形成了系列专著和教材。基于心理素质近30年的研究成果,我们编撰出版了一系列心理素质研究专著和训练用书[1],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和研究中,推动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
与相对完善的中小学心理素质研究相比,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这与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现实要求极不适应。因此,亟待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而当务之急是研制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尤其是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有鉴于此,张大均、张娟在原有2008年和2011年版本[13-14]的基础上,依据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模型理论,于2018年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15],形成了既契合心理素质概念又符合心理测量要求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但该问卷用于测量大学生心理素质时,由于缺乏总体常模参照,只能以个体在测试群体中得分来划分等级,很难准确衡量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在大学生整体中的相对位置,也难以对个体的施测结果做出科学有效地解释与评估。因此,为了促进该测量工具的标准化,急需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
综上,本研究将运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施测,根据最终获取的结果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全国常模,旨在为今后运用本问卷的研究者开展研究提供便利,并为个体问卷测试分数的解释以及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性工具。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Norm of Psychological Suzhifor College Students
-
摘要: 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是落实素质教育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本研究旨在全面调查我国本科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并建立全国常模。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对在全国高校分层整群抽取的37 544名本科大学生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本科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及各分维度在年级、经济带、家庭居住地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除个性品质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男女生在认知品质、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整体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talents.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studying and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e national norm of psychological suzhi of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questionnaire (simplified versi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37, 544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overall psychological suzhi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sub-dimensions are in grades, economic belts and family residenc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aspects; in terms of gend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sonality quality,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quality, adapt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
表 1 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常模
n M SD 95%CI 峰度 偏度 认知品质 37 544 31.67 5.34 31.64~31.70 0.85 -0.3 个性品质 37 544 35.73 4.83 35.71~35.75 3.53 -1.05 适应能力 37 544 32.53 5.76 32.50~32.56 0.81 -0.51 心理素质(总体) 37 544 99.93 14.26 99.86~100.00 1.99 -0.59 表 2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因素 性别 年级 经济带 家庭居住地 df t SS df F SS df F SS df F 认知品质 1 18.62*** 3 641 3 42.64*** 2 261 2 39.66*** 10 000 4 88.36*** 个性品质 1 0.58 7 556 3 109.00*** 727 2 15.62*** 232 4 2.49* 适应能力 1 -4.67*** 6 321 3 63.84*** 1 582 2 23.88*** 659 4 4.97** 心理素质 1 5.24*** 46 064 3 75.99*** 12 921 2 31.84*** 15 763 4 19.43*** 注:*p<0.05,**p<0.01,***p<0.001 表 3 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n=37 544)
常模类别 认知品质 个性品质 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总体) 性别常模 男 32.23±5.64 35.74±5.28 32.37±6.12 100.35±15.46 女 31.20±5.03 35.71±4.41 32.65±5.43 99.57±13.13 学校类型 普通本科 31.67±5.32 35.77±4.80 32.56±5.72 100.00±14.20 重点本科 31.69±5.47 35.48±4.98 32.35±5.95 99.51±14.57 年级常模 大一 31.87±5.32 36.31±4.59 32.87±5.69 101.04±13.89 大二 31.37±5.31 35.40±4.80 32.12±5.75 98.89±14.15 大三 31.39±5.28 35.23±4.93 32.11±5.74 98.73±14.31 大四 32.17±5.48 35.76±5.06 33.05±5.86 100.99±14.83 经济带常模 东部地区 31.96±5.39 35.87±4.86 32.77±5.82 100.60±14.39 中部地区 31.37±5.24 35.53±4.60 32.29±5.63 99.19±13.68 西部地区 31.59±5.36 35.72±4.98 32.43±5.79 99.74±14.55 家庭居住地常模 省会城市 32.52±5.49 35.81±5.03 32.79±6.00 101.12±14.83 地州市 32.30±5.36 35.75±4.86 32.68±5.82 100.72±14.31 县城 31.76±5.23 35.64±4.72 32.42±5.70 99.82±13.97 乡镇 31.44±5.15 35.58±4.70 32.39±5.61 99.41±13.79 农村 31.16±5.34 35.78±4.84 32.47±5.73 99.40±14.30 -
[1] 张大均, 苏志强, 王鑫强.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1):3-11. doi: 10.3969/j.issn.1672-0628.2017.01.002 [2] 朱政光, 张大均, 吴佳禾, 等.心理素质与学业倦怠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0):58-6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nnydxxb201810009 [3] 赵占锋, 张大均, 刘广增, 等.小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6):1143-115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lcxlxzz201706032 [4] 苏志强.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及其与压力认知和社会适应的关系[D].重庆: 西南大学, 2016. [5] 王鑫强, 王洁, 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启示[J].教育评论, 2016(3):105-108.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16.03.007 [6] ZHANG D J, WANG J L, YU L. 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M]. 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1. [7] 王鑫强, 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 2011(10):68-73. doi: 10.3969/j.issn.1007-3728.2011.10.013 [8] 王鑫强, 谢倩, 张大均, 等.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研究[J].心理科学, 2016(6):1296-1301.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lkx201606003 [9] 聂倩, 张大均, 滕召军, 等.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主客观学业成绩:心理素质及其分维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6):715-72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lfzyjy201806010 [10]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等.青少年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素质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99-104.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901012&flag=1 [11] 张大均, 陆星月, 程刚, 等.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91-97.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706011&flag=1 [12] 武丽丽, 张大均, 张雪琪, 等.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98-105.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706012&flag=1 [13] 王滔, 张大均, 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22-127.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xnsfdxxb-rwsh200801025&flag=1 [14] 龚玲.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修订[D].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15] 张大均, 张娟.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基于双因子模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84-89.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80510&flag=1 [16] doi: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2506584/ MEADE A W, CRAIG S B. Identifying careless responses in survey data[J].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12(3):437-455. [17] LYNN R. Sex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and brain size:a developmental theory[J]. Intelligence, 1999(1):1-12. [18] DAVID R S, KATHERINE K.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九版)[M].邹泓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19] 戴斌荣, 周健颖.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4):541-54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kxlxzz201604016 [20] 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74-2005081414.htm [2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tgcllysj200704025 BRONF ENBRENNER U.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J].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1989(6):187-249. [22] 俞国良, 赵凤青, 罗晓路.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的地区差异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12):89-92. doi: 10.3969/j.issn.1003-2614.2017.12.022 [2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OAPaper/oai_doaj-articles_ae51bd906fe880e43c19ed774e8523d1 BRONFENBRENNER U. 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J]. Rea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1994(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