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期 2024年 11卷 第6期 返回过刊列表 下一期
人工智能(AI)正在迅速推动教育领域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给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汉娜莱·尼米教授是教师教育和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她认为人工智能将推动教育体系快速变革, 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学习评估和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面, 人工智能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知, 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而可以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芬兰的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教师教育的关键工具, 支持教师从知识...
教师科学素养是响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因素。从教师工作特性来看, 教师科学素养包含动和静的两个层面: 静的层面是指教师应具备基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态度; 动的层面是指教师应掌握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具备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能力。教师科学素养具有育人性、动态性、系统性特征。通过理解分析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借助专家咨询法对教师科学素养构成要素的框架模型进行两次调整, 从科学情意与科学精神、科学认知与科学教育能力、科学方法与技术三大维...
"全面觉醒"是玛克辛·格林教师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全面觉醒"的提出是基于对技术理性危害的反思、对过度追求教育工具价值的纠偏以及对教师对于教育生活与个人生活的麻木和忽视自我存在的警惕。这一概念自社会学领域借鉴而来, 旨在描述保持高度意识张力和充分关注教育生活的教师理想意识状态, 兼顾教师自我意识层面和身份意识层面觉醒双重诉求。对当代教师而言, 实现"全面觉醒"有着助推个人成长与角色成长的双重价值: 既帮助教师有意识地去改变现状, 追求更好的生活, 也促使教师突破自身认识和思维局限, 创新...
戏剧是一种以语言对白和肢体动作为主要载体来展现矛盾与冲突的艺术形式。戏剧重塑德育课堂是教师将学生置于情境、冲突、体验和审思的课堂环境中,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与当前的道德议题进行戏剧创作与表演。通过戏剧冲突的构建与戏剧矛盾的解决,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基于道德问题的情境。戏剧重塑德育课堂样态改变了学生的道德学习环境, 学生被视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学生通过深入理解角色的道德困境、演绎人物的道德成长历程, 可以在积极参与和发展自我中主动建构道德认知。这有助于消除当前德...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存在实践困境, 主要表现为教师错误解读实践性课程理念、试图将实践性知识普遍化和公共化、割裂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之间的关联等。作为创新型教学方法, 教育戏剧已在教师研修领域显现出独特的实践价值。研修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教育戏剧的方法检验教育理论的学习成效、解放身体束缚、纾解角色困境, 以及弥补"他者性"存在的缺失。教育戏剧以课程和方法两种方式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中, 其要点包括: 充分利用教育戏剧具有的学科交叉特性; 多主体合作创生课程案例; 实施戏剧教学法; 融通戏剧与学科教学...
教育家精神深刻体现了人民教师的价值追求、人格特质、专业精神, 赋予了教师崇高的使命, 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 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是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命题。2024年适逢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张敷荣教授诞辰120周年。为缅怀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举办了纪念张敷荣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以传承与弘扬其深邃的教育思想和高...
学习、研究和阐发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指向在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引领每个教师切实地践行教育家精神。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精神由整体到群体、由群体再到个体的落实与转换, 是教师个体通过自我修养不断提升自身教育境界的过程。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是其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依托。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主要路径在于: 正心立志, 以家国情怀和弘道追求涵养自我; 躬行践履, 在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提升境界; 自我省思, 在读书与写作中启智增慧; 择善而从, 在多维视角与交往互动中持续完善自我。
职业体验影响着教师的成功与留任意愿。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情感能力在减少教师压力、缓解教师倦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影响教师的职业体验。但社会情感能力如何影响教师职业体验,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循证依据。基于此,运用领域综述法,对3个英文数据库中有关社会情感能力对教师影响研究的13篇文献进行审查,发现具备高社会情感能力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普遍较低。其影响机制主要为社会情感能力通过满足教师基本心理需求降低其倦怠感、构建支持性课堂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介导外部支持提升教师幸福感。国外研究结论为我国...
近年来,教师教学焦虑受到广泛关注,而实习教师的教学焦虑却鲜有研究。基于斯宾诺莎情感学说的研究视角,运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并结合程序化扎根理论和Nvivo11 Plus软件对实习教师教学焦虑的情绪表现和形成机制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发现,实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经历的教学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忧害怕”和“自惭形秽”,是实习教师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后观念力量发生变化的直观反应。实习教师教学焦虑的根源在于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的非对称、不平衡关系,即实习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教师育人能力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此类亟须提升的能力提供了赋能机遇。在活动理论的指引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数字环境中教师育人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发现教师仅采用语音叙事、聊天记录分享等方式进行非系统性的经验交流,由于其处于封闭环境,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数字监督,导致教师的育人认知僵化。究其实质,趋向“行政”而非“专业”的数字化使线上教师育人能力发展活动趋向“数字形式主义”,由此衍生出教师发展需求被忽视、政策的“象征性执行”等问题。为此,数字时代教师育人能力发展应将...
师范生教育政策有效执行是促进职前教师优质培养和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重要保障,而当前政策制度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冲突。将“模糊—冲突”理论模型与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动态执行情境相结合,发现2007年以来我国师范生教育政策经历了目标导向多元共存与主体利益短暂兼容的试验性执行、程序操作亟待细化与主体利益冲突显现的象征性执行、制度体系转型优化与违约人数居高不下的政治性执行三个阶段。其中,共识、屏障与自由裁量是自下而上推动试验性执行转向象征性执行的重要因素,政策文本清晰规范与政策制定主体权力持续强化则是自...
中小学教师负担具有多重性和层次性,由表及里表征为浅表层面的身体负担、内隐层面的心理负担和本质层面的自我实现负担三级梯度。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深入剖析,将教师职业需求分为“物质需求”“人际需求”和“精神需求”三个层次。中小学教师负担形成机理为:在第一层次上,教师工作任务较重而物质需求保障不足,引发教师主观感知身体负担;在第二层次上,教师归属感和受尊重感不强,使教师无法获得人际需求满足,加大教师心理负担;在第三层次上,教师自我成长受阻,精神需求达不到预期目标,加重教师自我实现负担。这三个层次交互...
幼儿园教师工作投入对其自身职业发展、儿童身心成长以及高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为探究包容型领导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投入的内在影响机制,采用包容型领导量表、工作投入问卷、组织支持感知量表和教师心理所有权量表对596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总体上,幼儿园管理者的包容性水平,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投入、组织支持感知、心理所有权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包容型领导、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知、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组织支持感知与心理所有权在包容型领导与幼儿园教...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南大学
主 编: 陈时见
执行主编: 罗生全
地 址: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期刊社
邮政编码:400715
电 话:023-68254478, 68253439
电子邮件: jsjyxb2@swu.edu.cn
国际标准刊号:2095-8129
国内统一刊号:50-1211/G4
邮发代号:78-158
单 价:20